2014年5月5日星期一

中国GDP将超美?分析:造假惹出的“祸”

世界银行(World Bank)4月30日发布国际比较计划(ICP),据其公布的数据显示,正处于全球最大经济体地位的边缘,今年其经济规模很可能落在中国 之后。此消息不但遭西方主流媒体质疑,就连当事方的亦不敢担当。


》和美国《时报》均不认同世行此结论的可靠性。现旅居美国的中国经济学家表示:这都是中共统计数据造假惹出来的“祸”。


金融时报:数据背后的无声较量


5月4日,《金融时报》刊发社评《中国远非世界首强》称,“中国首先要克服许多问题 ,才能真正与美国抗衡。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 的同时,需要认清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国需要推进制度发展和加深对外合作。”


该社评揭露中国的虚高实际现实,直接击破了世界银行推高的巅峰泡沫。


一)GDP作为一国财富衡量标尺的用途是有限的,何况从人均角度看,美国比中国富数倍。


二)经济成功必须对照其他基准加以评判,生产力和投资确实重要,有多少世界级企业把总部设在你的国家境内也很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一国大学和科学 基础的规模与实力,在这方面,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就黯然失色了。


三)一国的排名绝不能仅依据经济状况来判定,军事实力仍是一个重要的力量源泉。


》质疑世行“衡量标准”


5月4日《纽约时报》分析称:以汇率为标准,中国的经济规模还不到美国的一半。IMF的数据显示,美国2012年的GDP——按名义价值计算,也就是说不考虑通货膨胀——为16.2万亿美元,几乎是中国8.2万亿美元的两倍。尽管中国的增长速度更快,但中国仍然不会下一个十年后半期之前赶超美国,除非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


可见《纽时》是在世行得出此结论的“衡量标准”上刨根问底。


统计局:高估了中国GDP


即便是中共国家统计局也不敢担当世行报告的结论,且“并不认可报告得出的结果属于官方统计数据”,中共也拒绝公布有关中国的总量数据。


中共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回应称,涉及中国的主要数据不能充分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比较结果低估了中国的物价水平,高估了中国的GDP规模。


中共财政部属下的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宗瑜分析称,世界银行的抽样多在中国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则较少,中国东西部以及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准、购买力等方面的差距大,报告结论准确性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法是以美元作为统计单位。文宗瑜表示,尽管人民币汇率对外升值,但中国国内物价上涨使得人民币出现贬值趋向,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国内赚钱,国内消费,以美元计算购买力存在误差,会夸大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


文章 又指,中国GDP总量在不同计算方法下差别巨大: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用购买力计算,中国2011年GDP总量为13.5万亿美元,而以市场汇率计算,GDP总量仅为7.32万亿美元,二者相差近一倍。并认为从品质来讲,中美两国制造业水准、科技水准、包括单位GDP的含金量和其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水准来看,差距都非常大。


中国经济学者茅于轼也对此发表看法称,“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并不令人惊讶,但这只不过是因为中国人口多。中国是大而不强……中国对科技进步几乎没什么贡献……中国的体制仍然不民主,并且中国社会还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


何清涟:数据造假惹出的中国“国际抗争”


5月5日,美国之音刊登中国经济社会学者何清涟撰写的评论文章称: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来测算一国经济规模的GDP数据都是由该国相关部门提供,在中国就是国家统计局。世行对各国送来的数据,按统一标准分析,因此,问题并不是出在世行,而出在中共国家统计局。


何清涟表示:国家统计局有公开发布统计数据的出版物,这就是各地书店都出售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摘要》,列出的统计数据,其特点是“报喜不报忧”。但一般社会公众不知道的是,中央各部和各省政府的官员还有另一套信息来源,那就是由国家统计局分发、只在政府机关“内部”流通的分析报告。凡是政府认为属于“负面”的数据、或者可能导致对中共当局不利结论的数据,在中国都属于“国家机密”,不能公开,而只能在“内部”出版物中刊登,“供领导参考”。


“由于《统计报告》的功能是向政府高层 报告真实的经济动向,所以会涉及最敏感的数据和判断,其中的真话 要多一些。但在中国能看到《统计报告》的人数不多,据说不超过一百人。”何清涟披露到。


Email订阅禁闻 来源: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 中国禁闻 http://ift.tt/1iWgA9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