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7日星期二

外媒:漫谈亚裔家长的名校情结

免翻 墙 直连本站 tiny.cc/jinnews

2013年08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文天音编译报导)《赫芬顿邮报》最近刊登一篇文章 称,常春藤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学……这些极富盛名的院校不仅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考进的顶尖名校,同时也是亚裔家长典型的择校名单。


众所周知,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最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 ,有合共4,000多所高等院校。然而文章作者阿利森?辛格(Allison Singh)不禁提问:为什么亚裔家长们普遍只青睐少数的“大牌学校”?尽管不是所有亚裔家长都这样选择 ,对于大多数热衷于追逐名校光环而甚少去了解名气较小的院校或是一般文科学 院的家长,辛格律师 提出了几点忠告。


她认为,当代人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品牌效应的诱惑,连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造就了前述的“名校效应”现象。在许多亚裔家长的眼中,教育只有烙上了“奢侈品牌”--名校的烙印才有价值。历史 上,“常春藤”只是为方便而改的地区性体育的名称,而这一名称却成功地模糊了八所成员院校之间的差异。


事实上,每间常春藤院校的课程教学、班级规模、教授水准、研究机会和生活质量等也是良莠不齐。然而,对于许多人尤其是亚裔家长来说,仅仅因为具有相同的“品牌”,每所独立的常春藤院校之间甚至是可以互换的。


类似地,另一项缺乏批判性的分析出现在亚裔家长对于知名杂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提供的院校排名的盲目依赖,尽管部份学校曾经因捏造这种无意义的排位而失去信誉。对于那些注重竞争、胜利和名列前茅的家长,《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是他们在为子女求学路上的“圣经”。


上述这种现象在华裔家长中尤甚,这或多或少受到中国 内地的教育风气所影响。由成功申请入读哈佛的女孩刘亦婷的父母撰写的畅销书《哈佛女孩》于2000年在中国出版并卖出超过200万本,刮起的一股“名校风”还催生了各种以其成功经验为卖点的书籍、研讨会和谘询机构等行业,中国人对名校的过分热捧可见一斑。


撇开中国的教育现状来说,在很多仍然等待实现“美国梦”的华裔移民家庭中,大学的价值是通过其“投资回报率”来评估的。因此,从这些并不宽裕的家庭走出来的学生往往会被期望带来巨额回报,而报考一所常春藤院校正是实现他们回报的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当这些学生经济上稳定后,他们的后代所承受的经济压力自然减少了,从而不被家庭期望所束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样一来选校名单才能变得多样化。


在许多国家,社会普遍认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由他选择的大学决定的,这不难解释许多即使在美国的亚裔家长也抱有类似心态--从前也许是如此,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改变。研究表明,现今雇主更看重的是申请人能够做什么,而非一纸毕业证书。当《》访问世界500强企业中招聘人员有关“能最好地让学生找到满意的、待遇好的和有增长潜力的工作”的前25所高校,只有一所常春藤院校--康奈尔大学上榜,排第14位;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和麻省理工学院分别排在15位和23位。


据《华尔街日报》的研究,招聘人员明确表示,他们更喜欢招揽大型公立学校的学生而多于常春藤一类的精英文科学校。但很遗憾地,即使面对奖学金、高录取几率和更好的就业前景,亚裔学生最终还是不会选择这类学校。另一个误解存在于“从精英本科学校毕业会更容易考进研究生院”这一想法。而事实上,本科课程的深度、入学考试分数、实习经验、学生科研经验、工作经验、推荐信和学生在其学科领域表现出的兴趣远远比学校名气和其他非学术因素重要。这并不代表学校名气不重要,只是远远没多数亚裔家长想像中的重要,仅仅盲目追求名声而忽略其他更重要的教育因素是毫无价值的。如果连招聘者和研究生院录取人员也不会本末倒置去过分推崇名校,我们也不应该有这种想法。


辛格律师最后建议,如果没有进入榜单中的“名校”,那么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申请者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在全球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出色的学术成果是必要的,但我们真正渴求的是创造力、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维。自信心并非来源于学校的名声,而是发自内心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大部份亚裔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都努力向他们灌输勤奋和决心的重要性,而现在正是时候加上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维这些元素。要走出第一步,或许他们要先从扩宽选校名单开始。


http://www.bannedbook.org/ Email订阅禁闻



本文标签:, , , ,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http://www.bannedbook.org/bnews/comments/20130827/169341.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