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星期五

康熙遗诏首曝光 雍正没篡位 龙袍首曝(图)


雍正皇帝继位,民间及野史传闻甚多,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矫诏篡位,认为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褆,而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昨日,辽宁省档案馆新馆首度展出的“康熙遗诏”对此给出了答案:没篡位。


建筑面积是现在省档案馆6倍大的辽宁省档案馆新馆今日对外试运行。新馆地处沈阳市浑南新城的核心区域,市民只要拿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即可免费查阅近百万卷明清以来,涉及辽宁各个历史 时期的解密档案。


可查阅百万卷解密文件


新馆地处沈阳市浑南新城的核心区域,是未来 城市主要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与辽宁省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共同组成辽宁省重要的文化建筑群。


试运行期间将对社会开放,可查阅馆藏电子档案、微缩档案和数字化的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开馆时间为每周一至五上午9时至下午4时。


此外,新馆还将开放3个常设展览。清代皇家档案馆、辽宁记忆展览和中国 档案精品展。


“康熙遗诏”首亮相


记者看到省档案馆收藏的“康熙遗诏”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其中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


省档案馆专家介绍,雍正即位后,始建秘密立储诏书,封于匣内,高悬干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皇帝死后取出,昭告天下。


这份诏书完全可以证明雍正的合法身份。因为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而清代汉文诏书中用的都是繁体字,“于”字和“十”字在字形上相去甚远,难以更改。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


清玉牒是中国唯一系统 保存至今的清朝皇族家谱。省档案馆收藏清代顺治至光绪各朝26次纂修的玉牒共1133册。清代玉牒详尽地反映了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人口繁衍等方面的内容。


昨日记者见到“玉牒”中关于多尔衮的罕见记载:在康熙九年的玉牒中多尔衮的名字处被空出来。而在100多年后,乾隆年间却又有了多尔衮的名字。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清军入关后真正的统治者。顺治继位后,他辅佐幼帝,先后被封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叔摄政王、皇父摄政王。39岁去世,死后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仅一个月后,又被追论谋逆罪削去爵位封号,贬除宗籍,从玉牒内出名。


直到100多年后,乾隆皇帝为其平反,修复坟茔,恢复睿亲王封号,补入玉牒,并评论其“定国开基,成统一之业,厥功最着。”


康熙爱吃韭菜盒子


清帝东巡这一路上,皇上都吃什么?副食除行围所获獐狍野鹿、野兔、鱼等野味外,有猪羊禽蛋、牛奶奶茶、豆腐酱菜、新鲜果蔬,甚至冰镇解暑食品 。主食以大米为主,兼有面食、锅渣、面筋等。


记者看到了“康熙三十七年东巡盛京内务府备办菜肴一览表”:猪油炒白菜、猪油炒芹菜、猪油炒胡萝卜、酱烧茄子、盐韭菜盒子、腌水焯酱瓜、水焯白菜心等。


专家介绍,康熙宴席规模较小,乾隆四十八年宴席达101桌。宫中档案对康熙帝三次东巡的膳食有详细记载,康熙首次东巡盛京时,但仍保持着喜食粘食和甜食的生活习惯。东巡途中从皇庄征调的的粮食主要有高粱、稷米(黄米,粘米的一种)、小米、稗米、燕麦、粳米,还有小豆、绿豆等。



3件康熙、乾隆、皇太极穿过的传世稀品龙袍首次曝光。


时下清宫戏中的龙袍都是画好图案后缝制的,很廉价。而真正的清帝龙袍,加工一件需要千人制造。如用一个人来刺绣,要用两年零五个月时间才能把花纹绣完。


沈阳故宫博物院将于8月29日至9月20日隆重推出《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珍宝展》,在这个展览中,沈阳故宫10件“镇馆之宝”能看到8件。


一件龙袍上绣40多条龙


龙袍为皇帝吉服之一,多在喜庆场合穿用。此次展出的3件龙袍分别是乾隆御用的“明黄芝麻纱彩绣平金龙袍”,圆领右大襟,马蹄袖,裾四开式,领、袖俱有石青缎镶边,在纱地上刺绣金龙九条,饰有传统 纹样十二章,间以五色云蝠纹,下幅为八宝立水。


皇太极御用的“黄色团龙纹常服袍”,样式为捻襟,圆领,马蹄袖,主体由黄色织锦缎制成。团龙、云纹缎为面,月白色暗花丝绫为里,中间为薄棉缝制而成。领、袖、襟为石青色地织金云龙纹。


康熙御用的“石青缎彩绣平金团龙衮服”,为清代皇帝礼服之一,凡吉庆典礼时于龙袍外面穿用。此衮服为石青缎面,月白缠枝暗花软缎里,蓝绿素缎绣平金云龙纹,其形式为无领对襟,身长至膝,平袖,袖与肘齐,有铜扣五枚,绣有五爪金团龙四条,前胸、后背、两肩各一条,左右背团龙图案中绣有日、月二章。前后万寿字篆纹。


与时下宫廷剧中服饰不同,真正的清宫服饰大多以江南三织造即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生产的优质丝织品为面料。其中工艺最复杂的是龙袍,绣织运用了齐针、套针等十多种针法。有史料记载,为皇家织造一件龙袍,需用绣匠608工、绣洋金工285工、画匠26工。一件龙袍上绣有40多条龙,按照“妻服从夫”,皇后的朝服也同样绣有40多条龙。它与龙袍惟一的区别是龙袍上有日月星辰等12章。12章代表12种美德。


清代的冠服有选择 地承袭了中华服饰文化思想,将传统的色彩、龙纹、品章以及吉祥纹样饰于袍服上以别尊卑等级;同时,清统治者又强调“国语骑射”,在冠服制式上保留了如马蹄袖(箭袖)、披领等鲜明的满族特色。在宫廷中,穿衣戴帽都是,不同的等级,会有严格的花纹和质地限制,擅越者便是犯上作乱,甚至处以极刑。


努尔哈赤改良的“云板”


此次展出中观众可以目睹努尔哈赤御用宝剑、皇太极御用腰刀、后金天命云板、清王翚等人绘制的《设色康熙南巡图卷》、清乾隆款嵌珐琅缠枝花卉钵、清雍正款青花红龙大盘、金代交龙钮大钟、“紫气东来”匾8件镇馆之宝。


在这些镇馆之宝中,最不起眼的是一块重12.5公斤的铁板,但它却是国家一级文物——后金铁铸大金天命云板。


这块云板铸造于后金天命八年(1623),为当时驻城八旗官兵报警传令之用。全板为生铁一次浇铸而成,上、下部分均呈云朵形状,板身为长条形。云板上部有一圆孔,为穿系挂绳所用,一面铸纹较少,仅在下部云头内铸有少量花卉纹饰;另一面铸有文字和花卉图案,上下云朵表面铸卷草花纹,云头内各铸有一朵凸起花卉,两面下部中心均为圆形敲击凸点,周围饰有花瓣纹。板身中部一面铸有汉文文字,右侧为楷书双勾体“大金天命癸”,左侧为楷书阳文“亥年铸牛庄”,两行字底下有楷书阳文“城”字。


云板在王公贵族、官宦士绅之家使用时,按实际情况具有较多的实用方式,如传事、报信、奏闻等等。为什么让努尔哈赤将其改良成“报警器”呢?


专家认为,后金云板作为八旗官兵守边报警的工具和后金宫廷内传递信息的器具,为其稳定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云板的使用不全都由后金时候的女真人首创的,其最早使用的年代远在唐代之前,云板已作为一种报时工具使用在宫廷中。从云板最初的使用功能看,它是源自汉民族传统的佛教,即是器物引入到宫廷和军事之中的。至今,云板作为佛教里的常用仍在使用。


是努尔哈赤吸收汉族传统器物,将其灵活运用于战争的一个体现,反映了女真族人崛起之际兼收并蓄的意识。正是通过很多吸收汉族和其他少量民族的传统文明和传统器物,后金王朝才得以快速壮大并很快成功。


来源:辽沈晚报 (有删节)


责任编辑:扑莉



本文标签: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http://www.bannedbook.org/bnews/sohnews/20130830/170637.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