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惊世骇俗的官场乱象
谈到中共官场,中国 百姓这样描述:如果把中国所有的官员排成一排,都拉出去枪毙,可能有个别冤枉的,但如果隔一个枪毙一个,肯定很多都是漏网的贪官。这一无法让人笑出来的坊间笑话,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中国当今官场的腐败现实,反映了中国百姓与中共官员的对立情绪,也可算是众多“中国特色”中的第一大特色。
与任何其它社会的腐败现象不同的是,中共官场腐败得到江泽民腐败性制度的保障,中共官员的贪腐已然呈现公开化,大众化,已经发展到几乎无官不贪的程度。仅从中共政坛落马官员的贪腐记录来看,无论是涉贪人数之众、层级之高、数额之巨,还是牵连之广、花样之多,均已达登峰造极,独步古今的地步。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网络新闻,关于中共官员的贪腐报导,俯首皆是,不胜枚举。
“闷声发大财”的秘诀:买官卖官
人事腐败,首先是买官卖官。进入21世纪后,许多中共官员把官位变成了一项特殊商品,大行买官卖官之道。
中共喉舌媒体都不得不坦诚:买官卖官是危害最大、影响最坏的腐败现象,被公认为“腐败源头”。尽管不断加大“整治”力度,买官卖官现象仍然禁而不止,查而不绝,在一些地方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症。【1】
2005年爆出的“建国以来最大的买官卖官案”——马德案中,黑龙江省绥化市委书记马德从1995年起收贿卖官12起,涉案买官人数达100多名,大到县长,小到交警分队长,最低的官位卖5万元,最贵的官位卖了50万元,总数达600多万元。【2】
对这些官员来说,买官卖官是升官发财的快通道。有民间顺口溜形容道:“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
既然官位是买来的,买官者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将钱捞回来。在买官者看来,“官帽”只不过是用金钱换来的“商品”,这些拿金钱敲开了官场擢升捷径的人,当他们如愿以偿戴上“官帽”后,他们以商人的眼光去看待手中的权力,只对自己曾经的巨额“投资”负责,将权力当成寻租的资本,不失时机、不择手段地连本带利全捞回来。
例如,2006年,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原区委书记(副厅级)张改萍落马,她在这块贫困的弹丸之地,卖出“乌纱帽”竟达27顶之多。为竞争商州区教育局局长一职,当地官员陈新智刚开始给张改萍10万元,她考虑到教育局局长位子争的人多,不想沾是非就没答应。后来陈新智从别人那里借钱又凑足28万元托人给张改萍时,张心动了。不久,在她的运作下,陈如愿以偿。陈新智上台后便频频伸手。学校到教育局领取拨款,如果不“表示意思”,正常的款项就领不下来。【3】
随作中共官场腐败的不断发展,买官卖官市场也日臻成熟,已具备了腐败生态系统 环境中的典型特征。“卖官行为”形成体系化、程序化的链状结构,“卖官市场”的上游延伸,形成卖官保护伞;“卖官市场”的下游拓展,形成可持续的卖官现金流。这种生态系统有效地保障了买官卖官市场的“稳定性”,要想从内部治理谈何容易。
清朝末年,官场腐败,出现买官卖官现象,最后清王朝灭亡。然而,清末卖官,最大是候补道,地司一级官员,是个社会身份,无俸禄,很少有人能补到实缺。现在卖官是实职,有人花3,000万买市长、省长做,居然做成了。在清朝,巡抚这一级官员花多少银子也买不到的。足见共产党的天下,腐败是没有底线的。
(节选自《真实的江泽民》第七章;作者:《真实的江泽民》联合写作组)
http://www.bannedbook.org Email订阅禁闻
本文标签:中共, 中共喉舌, 中国特色, 交警, 党, 共产党, 大纪元, 官场腐败, 江泽民, 腐败, 贪官, 闷声发大财, 马德, 马德案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http://www.bannedbook.org/bnews/cbnews/20130907/173459.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