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星期三

中国环境污染敲警钟 二、三十年难解决


7月8号发表的一项中西环境学者联合研究报告认为,中国 北方烧煤引起的严重空气污染导致人均寿命减少至少5.5年。这个结论是由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教授,采用中国过去数十年的污染数据研究得出的。中国环境问题 专家承认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或许还将持续二、三十年。


电台援引《时报》记者报道,这项研究结果刊于《美国国家科学 院院刊》上。一名美国学 者、一名以色列学者及两名中国学者进行了这项研究,他们对1981年到2001年中国官方收集的健康及污染数据进行了分析。该研究结果为中国环境恶化的巨大代价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在中国北方,环境恶化部分是由于使用燃煤取能所造成的致命性污染物排放。研究者预测,因为室外空气污染,生活在淮河 以北的5亿中国人将失去25亿年的预期寿命。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说,中国北方空气污染严重和冬天取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北方冬季取暖是个大问题,很多地方是用煤炭取暖,在很多北方农村,还是靠小煤炉分散取暖,煤炭无法充分燃烧,就排放到户外,今年冬天北方出现的雾霾天气和这个关系很大。”


多年来,在中国淮河以北一直坚持为锅炉提供免费煤炭以供冬季供暖。该政策及北方随处可见的用煤作为燃料的工厂,使得南北之间的燃煤污染物排放差距巨大。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说,中国目前的燃料百分之七十来自煤炭,应该改变这一局面:“要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要大量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和核能等多种清洁能源,要向美国和学习,尽量减少使用煤炭。”


消除雾霾恐需要30年


大陆 媒体报导,由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报告2013》于5月24号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并首次在北京科博会平台上发布。报告的两位主编认为,今后中国的环境可能继续恶化,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消除雾霾重显蓝天,可能还需要20-30年以上。


报告的两位主编,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忠秀和联席所长、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发达国家的经历来分析中国环境问题并经验性地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 大国,13亿人口,刚刚超过50%的城市化率,高达50%的第二产业比重,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世界的工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等,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比其他国家严重程度深,范围更大,牵扯面更广,原因更复杂,治理起来更困难。由此预计,今后中国的环境可能继续恶化,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消除雾霾重显蓝天,可能还需要20-30年以上。总而言之,中国生态 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环境污染导致一系列生态和人文灾难


据财富中文网 报导,从一些数字来看,中国环境质量下降的范围用“震惊”已经难以形容。包括:


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2007年的报告中估计,因污染造成的过早死亡 、医疗成本和物质损耗等损失,约占中国GDP的5.8%。仅空气污染一年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700,000人。


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项研究估计,2005年,空气污染引起的劳动力损失和医疗费用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约1,120亿美元,相当于1975年的六倍。


2010年,在中国四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大气微观污染物约造成8,600人过早死亡。


据中共环保部副部长公布,中国沿海九个海港中,有五个海港的水质“极差”。10个主要河流流域监测站的监测结果显示,中国40%的水被污染。200个城市的地下水有55%被污染。此外,约3亿农村居民无法获得健康安全的饮用水。


土壤污染正在危害中国的食物链。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中国约10%的耕地遭到重金属污染。2006年,中国开始进行全国范围的土壤污染调查。但至今仍未公布调查结果,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调查结果太过耸人听闻,政府不敢对外公布。


不论是严格贯彻环保标准、调整产业政策,还是增加环保开支,这些政策要想真正发挥作用,中共当局必须更加公开和透明,同时允许媒体和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众所周知,中国的环境灾难总是伴随着一个令人悲痛的事实:政府部门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总是遮遮掩掩,言辞闪烁。地方政府经常会掩盖环境灾难,未能及时向公众通告有毒污染物泄漏情况。而中共当局也不愿意公布足够的污染数据,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数据都属于敏感内容。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宋豫秦教授呼吁政府部门采取行动,因为“根子还是在政府”。


李雪莲综合报导


图说:中国煤炭污染严重(网络)


(责任编辑:安然)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http://www.bannedbook.org/bnews/sohnews/20130711/150238.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