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9日星期四

天安门非古迹 文革时被秘密拆除重建内幕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今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北京天安门 城楼,已不是明清时代的真古迹。它曾在文革期间,用极为隐密的方式拆除重建,实际上成了一个装备现代的新建筑。


据大陆媒体披露,1960年 代后期,城楼的建筑结构已严重损坏变形,加之过度汲取地下水和负荷城楼自身重量,主体已严重下沉。1969年底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一座天安门城楼,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据报导,天安门城楼安全检查小组曾提出了三种翻修方案。第一种是保持原有古建体形,全部使用一等木材和干材进行彻底翻修。第二、第三种方案都是大体保持天安门原有体形,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建。第二种是在保留红墙座不动的条件下拆掉现有门楼,第三种则是彻底将现有门楼及红墙座拆掉,全部采取钢筋混凝土结构旧地重建,是完全意义的新建筑物。


据称,当时专家们都倾向于第一种方案。但当局考虑到可以在重建城楼红墙座中预设人防工程,保障中共领导人的安全,第三种方案被采用了。


1969年12月15日开始动工,天安门城楼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20天就被彻底拆除。当时天安门城楼被包在一座长66公尺、宽37公尺、高32公尺的超大型布幔天棚,外人不知道里面在做什么。在112天的秘密赶工、最多曾有2700人同时上工的情况下,天安门改建工程在1970年4月7日完工。


据已披露的报导,重建的天安门,下半部5个门洞全部为钢筋混凝土建筑,与现代建筑无异;至于上半部城楼的木质梁柱,部份来自已拆除的东直门城楼,更多的则是斥资向非洲 购买名贵的红木。


据称,为了让当时的中共党魁,便于在城楼上检阅,原本从楼内走向楼外要下3层台阶的设计被取消,改成无台阶设计。这是天安门重建中最大的设计变更。


除重建城楼外,还有东西卷棚和城台加高、女儿墙减薄、标语板更换、电梯安装等附属工程,同时还增设了供电照明、上下水、热力暖气、电话、电视广播、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


就这样,天安门城楼从数百年历史 的古迹变成了装备现代的全新建筑。


中共建政后,北京老城被毁得面目皆非。北京原本有三重城墙:中央是宫城(紫禁城),第二层是皇城,第三层是京城——分为内城、外城(即南城)。1950年代起北京皇城、外城、内城的城门与城墙陆续被拆除。其中,皇城北面的地安门、南面位在天安门与前门之间的中华门,以及天安门两侧的长安左门、长安右门,都在1950年代中期被拆除,只剩下天安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成祖永乐15年(公元1417年),时称为“承天门”;清顺治8年(1651年)重建为现今样貌的城楼,并更名为“天安门”。


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曾建议完整保留老北京城,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但也因其一系列保护古迹的努力在文革时期被迫害,1972年在贫病中去世。


来源: 责任编辑:李金本



本文标签:, ,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 中国禁闻 http://ift.tt/1FzUha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