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翻 墙 直连本站 tiny.cc/jinnews
【大纪元2013年10月01日讯】每当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后,很多企业,银行,金融公司便陷入倒闭的厄运。如何能在变化莫测的商界,赚取利益的同时,又能在大小危机中,善守其身立于不败?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以他50多年来的从商经验,向他主办的“盛和塾”中5,000多名中小企业主,阐述了自己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和智慧。
由稻盛和夫一手打造的两家企业集团“京瓷”和KDDI(日本第二电信公司),在50多年的发展中 经历了,20世纪 70年代,因石油冲击导致的经济危机,80年代日元升值带来的危机,90年代的经济泡沫危机,以及2000年以来出现的IT泡沫危机等。但是每次危机过后,稻盛和夫创建的企业,不仅没有受到重创,反而企业规模比危机前增加一倍,甚至两倍。
原因在于,每次发生危机时,稻盛和夫都把它当作是一个良好的机会。在企业长期的发展中,因把追求正确做人的理念,溶在经营管理中,所以使得利他经营的要诀,不受时间的影响,也不受空间因素的限制。加之,利他经营中优秀的人格是重要的环节,所以企业的发展不会随地区,国界,语言文化的变化,受到太大的冲击。带有普世共通的管理观念,使他从1959年 至今,创建的“京瓷”和KDDI,都获得长足的发展。两个企业的合计销售额高达46,000亿日元,利润高达5,000亿日元。
在稻盛的著作《在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一书中,作者披露,尽管经济危机带来的萧条气氛,令人无所适从,难以忍受。但是他做为京瓷和KDDI的主人,绝不会把萧条的气象,当作员工可以由此消极悲观的理由。面对危机,作为企业主 的稻盛和夫也曾忧心忡忡,焦虑不安,一方面要应对企业内部出现的员工离心离德的之事,另一方面还要安抚员工及其家属的负面过激情绪。
1974年,由于石油危机席卷全球,导致销售额从1974年5月的26亿日元,猛跌到1975年1月的9亿日元。由于危机情况严峻,很多大企业纷纷停产,解散雇员。一直坚持保护员工利益的稻盛和夫,面对严峻的情况,依然没有解雇一名员工。由于他采取了“水库式经营”,没有把大量的资金用于投资不动产,而是内部积存,用于预防经济危机。资金留存的雄厚程度,即使两三年销售额为零,都能照样养活所有的员工。
在稻盛和夫的眼中,经济危机就像是竹子的“节”一样,企业每发展到一个阶段,就会出现一个“节”。经济繁荣时,企业努力的生长和发展。而危机的局面,正好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好机会,形成更强的蓄势待发之力,在危机过后,促成企业的迅猛发展。这就是京瓷和KDDI在危机过后,规模反而扩大的原因。
当然,危机席卷时,企业的订单猛降,生产销售额骤减。由于员工无事可做,所以很多厂房的生产车间冷清一片。为了打消员工的悲观情绪,去掉员工对萧条的印象,稻盛和夫于是倡议全员营销。打破各个部门之间各司其职的分工与对立,让所有的员工参与 销售,其中包括没有任何销售经验的只在现场做生产的农民员工。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工人,在销售中并不会讲什么客套话,也不懂得商界的用语,推销产品时,一面流着汗,一面直接的说:“有活吗?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干的吗?我们什么都能干!”凭藉这样的付出和努力,稻盛和夫的企业最终取得很大的成果。
在危机中,之所以要搞全员营销,也是稻盛和夫的一个方法,一方面可以打消员工无事可做的消极情绪,一方面也可以藉此,让不同部门的员工体会销售的艰辛和不易。全员营销的策略,也在实际中促进各部门之间的融洽。在经济危机中,各部之间彼此体谅,减少了牢骚和抱怨,彼此形成和睦的气氛,促进各部之间的认同配合。
稻盛和夫看到一流大学毕业的部门负责人,在销售中往往摆出自以为是的臭架子,订单因此常常落空。由于危机中,订单骤减,如何取得订单就显的非常重要。为了去掉企业内部精英摆架子的陋习,所以稻盛和夫要求不管员工还是负责人,都要出去讨订单,哪怕是会计师,技术维修员,都要亲自经历在别人面前低头求人,讨订单的辛苦,亲自品尝企业经营的难处和酸楚,才会懂得体谅企业存在的不易和意义。
在整个危机的过程中,稻盛和夫的做法,既没有裁员,也没有让员工冷清下来,依然保证持续生产。同时也借萧条时机,审视企业内部的人心离向程度,从整企业之风,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为危机结束后,新一轮的待发之势做好 准备。
对于一个处处把人生的做人理念,溶在商业经营中的企业家,当有人问,现在人们都在“敬己爱钱”,稻盛你的“敬天爱人”如何生存。稻盛回答说,表面看似很艰难,事实上两大企业的存在,50多年来没有亏损,持续不断的长足发展,这本身就是得益于利他经营的信赖,帮助他闯过了大大小小的危机。
在商界安身立命的稻盛和夫,认为赚钱是为了给社会和员工谋求更好的福利,也是为了回报社会和投资者的信赖。即使赚钱,也要以同情和利他的角度出发。经济的增长,并不是单一的取决于对利益无止境的追求,而是通过经营的方式,不断的磨炼心志从塑自己,拥有厚德载物的人格。
本文标签:
业主,
大纪元,
日本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http://www.bannedbook.org/bnews/comments/20131001/182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