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0日星期六

教授历时10年搜集2600条中共新闻审查指令

点此看大图片萧深挖和拼接出中国的互联网审查是如何运作的。(网络图片)

中国 ,每天由部门发送给全国各地网站 编辑的信息达数百条,如〝明天关于省级新预算的报道,不要放到头版,不要与以前的预算作比较,不要列出关联,不要说任何可能招来质问的内容〞;〝允许刊登张副市长贪污的故事,但不许评论。〞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审查人员不干脆立即封锁任何可能会冒犯北京的内容?为什么还要去调制和微调?


事实上,对于中国的网路,对消息的控制已发展到包括很多层的含义。地方当局有一套工具词汇——基本成了全国规范,用来指导网编如何处理敏感话题。最严厉的是〝立即彻底删除〞。但是,随着难以驾驭的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开发一个更加微妙的做法。对于经过适当修剪后可以接受的故事,其术语是〝先审查,后发表〞。对于中央媒体已经说了一些话的敏感话题,给出的指示可能会是〝只许转载稿件〞。对于已经受到广泛议论、无法避免的话题,可能采用〝只提不炒作〞,〝只做小条新闻发表〞,〝只许登在报纸的最后部分〞,〝关闭评论框〞和〝随时间推移淡化处理〞。


我们知道这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加州伯克莱分校信息学院专聘教授萧强,他引领世界深挖和拼接出中国的互联网审查是如何运作的。在过去10年中,他和他的团队收集、整理了中国各地网编收到的超过2600条指令库。有的只有一两行字,有的有很多页。有些是一字不差,有些则是大意。一些是从Twitter、新浪微博和网路论坛 上收集的,其它的是愤怒、沮丧的中国编辑发给萧强的。


正如萧强所发现的,新的审查策略表明:政府对社会化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关注。非正规的新闻报道,往往配有智能手机拍摄的图片 ,快速广泛流传,以致如果官方媒体闭口不提便会失去公信力。在这种情况下,〝放到报纸的最后部分刊登〞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此外,网民对网路审查有相当的了解,单这个问题 就会激怒网民。(传统 的印刷和电子媒体也受到审查,但给它们的指令是通过电话传达的,更难追踪,也很少泄露。因为网路太过庞大,以致无法用电话来管理,因此这些指令是写出来的。)


在网民们的审视下,宣传官员们面对要执行不受欢迎的网路审查任务,同时又要让它至少看起来有个原因。这迫使他们去寻求一种平衡。有一次,两名警察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死亡 的消息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如果监察人员〝立即彻底删除〞的话,势必会引发网民的愤怒,于是他们允许该故事见诸网路,但指示〝关闭评论〞,显然是担心评论栏里会充满人们的欢呼庆祝。


中国的审查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来限制网上言论。萧强也披露,他们在更加努力地执行另一项任务——引导〝情绪〞来支持政府。当一个故事对有利,网编们会收到〝放到主页显要位置〞或〝立即重放〞的指示。当局也在聊天室和评论栏里雇人发表虚假的亲政府言论。省级和地方的对外宣传办公室和党委宣传部门雇人发表亲政府评论。很难说在全国有多少这种领工资的评论员,但估计可能高达10万人。有些评论是计件付酬。几年前,同意这样做的人被讽刺为〝〞,因为据说他们发一个帖子挣5毛钱。到目前,有商业公司按照合同从事评论工作。


但是〝五毛〞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五毛们这些为挣钱的帖子高度重复和机械化,令网民很容易识别。这些帖子也让真的想要表达亲政府的评论被怀疑 成是五毛贴。


为了保护消息来源,萧强稍微更改了日期、姓名和文字的顺序。他需要这么做:2005年,记者师涛因给海外 发送了一份未经批准的文件被判入狱十年。萧强和他的小团队检查了所收到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偶尔他们会发现假的指令,便剔除出去。这项工作耗时、繁琐,但有时他们很幸运。2012年春季的一天,萧强正在使用关键词来验证指令时,谷歌搜索 给出了一份东西,它有个奇怪的标签〝保存证据〞。他打开一看,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文档,里面含有整整一年给主要省级新闻论坛的指示。一般来说,这种材料都是存在后面的政府伺服器上,但谷歌在一个私人空间中找到了它。萧强不认识这个人,但〝保存证据〞这个标签似乎在暗示他或她可能是一名反感政府指令的网编。萧强的存档里包含了这个文件和三套类似的大型指令库。


近年来,北京统治者一直在建设一个庞大的网路审查制度。它比任何时代可比的审查还要庞大许多倍。这一系统 的大部分仍模糊不清;萧强的2600条指令只显示了其中的一角,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其中的几个小角落。


文章 来源:博谈网


Email订阅禁闻 来源:




本文标签:, , , , ,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 中国禁闻 http://ift.tt/VYHSs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